Saturday, May 17, 2008

亡羊补牢

还是转贴:

我从中小学设计规范说起,“教学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;最低采光玻地比1:6”,这个指导让我们设计时都考虑课室是大空间,采光面积大,单廊双面开窗, 大空间就会采用框架结构,抗震能力差,并且大跨度的梁容易断,引起连锁反应。早期的学校建筑确实是砖混结构,并且大开间,窗户大,抗震能力很差。
经济原因节能预防疾病传染等我们很大程度依赖自然通风采光,所以多采用条形的教学楼,回型的教学楼抗震较好,但噪音采光烟囱效应等,如果用地不紧张,所以条形单廊双面采光是县城以下学校绝大多数采用的设计形式。
另外早期的教室设计容量例如说是30人/班,但人口增加和学校扩招,可能到50人/班了。教室是长期超负荷工作,损耗非常大,人员经常走动,也增加损耗,一震就到临界点了。
并且有一点没根据不敢说有没有原因的是共振。学生一慌都朝向一个疏散方向,就容易引起共振,加快建筑震动倒塌。
根据跟教育局打交道,教育局基本上是政府机关最没钱的部门,有拨款都会优先解决教师软件等方面,基建方面很少投入的。因为学校是非盈利公建,所以投资都很少,无论是政府或是公益投资都很限量,就会造成节约建设,偷工减料时有发生,质量比XX差是肯定的。

谢谢阿菜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

Powered by Blogger